2012年9月,我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在大连举行了命名仪式,随后正式加入海军序列,开始服役。这艘航母的交付标志着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开启了我国海上力量发展的新篇章。作为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的入列不仅填补了我国海军装备的空白,更为后续航母的研发和建造积累了宝贵经验。
这则新闻一出,马上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巨大反响。实际上,在此之前,关于“瓦良格号”——也就是后来“辽宁舰”的前身——的各种传闻和讨论早已铺天盖地,说法五花八门。
关于“瓦良格号”航母图纸的来源,存在多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中乌两国曾达成秘密协议,将图纸藏匿于航母船舱内,最终被带回中国。另一种说法指出,中国对该航母早有预谋,早在交易前就已获取了相关图纸。此外,还有传闻称,徐增平当年通过支付200万美元,从乌克兰运回了重达20吨的图纸,并利用卡车将其运送至中国。
关于"瓦良格号"航母的改装过程,外界一直存在多种说法。值得注意的是,徐增平本人在多个公开场合都表达过自己的观点,这成为了第三种主流说法的来源。
究竟真相如何,哪种说法更为准确?“瓦良格号”在成为“辽宁舰”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关键事件?其内部又隐藏着什么秘密?
“我这儿有艘苏联时期没造完的航母,您有兴趣接手吗?”
1998年,时任华夏证券董事长的邵淳在一次接待中得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一位商人竟然掌握了一艘航空母舰。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中国尚未拥有自己的航母,这个消息无疑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邵淳立刻询问具体情况。
几个月前,乌克兰举办了一场特别的拍卖会,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拍卖会上,一件拍品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乌克兰从前苏联继承来的未完工航母“瓦良格号”,当时这艘航母的建造进度已经达到了68%。
在这场独特的拍卖活动中,徐增平迅速识别出这艘航母的独特潜力,计划将其转型为澳门的海上娱乐中心,最终以2000万美元的报价顺利购得。
然而,在他支付定金并计划回国筹集资金时,他意识到自己构想的“赌场帝国”根本无法实现。原因是“瓦良格号”的规模实在太大,根本无法像他最初设想的那样停靠在澳门港口。这不仅让他梦想中的赌场计划彻底泡汤,还让他面临一笔巨额尾款尚未支付的困境。
当徐增平面临资金短缺且无法将“瓦良格号”售出的困境时,他经过多次尝试后联系了邵淳。他计划利用华夏证券作为国企的身份,将这艘航母转交给国家。
正如徐增平所料,邵淳得知这艘航母的消息后,立即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反复核实徐增平持有的文件具备法律效力后,最终由政府正式接管了他手中的“瓦良格号”。
与此同时,出于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态度的顾虑,为了避免引发不必要的外交纠纷,中国政府决定不直接参与相关事务。因此,后续与乌克兰政府的所有对接工作,仍然由徐增平通过其"创律"公司作为代表进行沟通和处理。这种安排既保持了官方层面的审慎态度,又确保了事务的持续推进。
此时,徐增平已经不再参与“瓦良格号”的任何具体事务。他只是接受国家的指派,负责处理合同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1999年7月,乌克兰黑海造船厂的“瓦良格号”航母在ITC公司的运输安排下起航,计划返回中国。预计经过两个月的航行,这艘航母将按计划到达中国目的地。
然而,当“瓦良格号”试图穿越博斯普鲁斯海峡时,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碍。土耳其政府态度强硬,拒绝放行。尽管双方进行了多次谈判,但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无奈之下,“瓦良格号”只能掉头返回黑海,等待进一步解决方案。这一突发事件使得原本顺利的航行计划被迫中断,也给后续的安排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当时没人预料到,这次撤离竟演变成长达500多天的漂泊之旅。在此期间,中国不仅要持续支付拖船公司的运输费用,还得承担“瓦良格号”在各港口的停泊开支。
实际上,在与土耳其政府沟通的过程中,对方早已表达了否定的态度。然而,由于徐增平等人未及时向上级汇报这一情况,导致此次交涉再度被拒时,我方陷入了被动局面。这种信息传递的滞后性,使得应对措施未能提前部署,最终影响了谈判的主动权。
即便中国政府此次未通过徐增平的企业渠道,而是直接委派姚匡乙作为外交大使出面协调,土耳其方面依然坚持原有立场,毫不妥协地拒绝了中方的请求。
"瓦良格号"这艘船个头太大,加上没有动力装置,很容易撞上礁石或者卡在浅滩上。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咱们国家可就要吃大亏了。
针对土耳其政府提出的担忧,姚匡乙代表政府明确承诺,若土耳其方面因此遭受任何经济损失,中方将全额承担赔偿责任。然而,尽管做出了这一保证,土耳其方面依然没有同意放行。
与此同时,美国积极鼓动多个西方国家对此事展开大规模宣传,试图通过制造舆论压力迫使中国放弃对"瓦良格号"的控制权。这些国家在美国的引领下,运用媒体力量对中国施加压力,希望借此影响中国的决策。
面对重重阻力,由姚匡乙带领的中方团队与土耳其当局展开了为期一年半的磋商。双方在谈判桌上你来我往,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博弈过程。中国代表顶住外部压力,坚持推进对话,展现了坚定的外交立场。这场马拉松式的谈判考验着双方的耐心与智慧,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经过谈判,土耳其政府同意对中国游客开放旅游市场,并承诺每年从中获得至少200亿美元的旅游收入,这一条件最终促使土耳其改变了原有的强硬立场。
2001年8月,土耳其政府最终批准了“瓦良格号”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请求。
11月1日,土耳其民众聚集在海岸边,目送“瓦良格号”穿越土耳其海峡,正式踏上归国之旅。这艘船在众多目光的注视下,平稳地驶过海峡,开始了它返回祖国的航程。
经过一场严重的海上风暴考验,"瓦良格号"最终安全驶过地中海区域。这艘舰船在持续三个月的航行后,成功穿越中国南海,最终抵达中国港口。这段漫长的航程充满了挑战,但船只最终完成了它的使命。
2002年3月4日,大连港岸边人头攒动,气氛热烈,大家满怀期待地等待着在海上漂泊了两年多的“瓦良格号”的抵达。
在众人注视下,一艘巨型舰船被拖曳着逐渐靠岸。人们不约而同地跟随"瓦良格号"移动,目光紧锁在这艘布满锈迹的巨轮上,生怕错过任何细节。
然而,当工作人员进入船舱内部时,他们目睹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场景。
"瓦良格号"船舱内一片狼藉,不仅积满了厚厚的灰尘,还散落着各种废弃物。更严重的是,船上的电缆和关键设备都明显遭到了人为破坏。此外,包括电力系统在内的所有重要部件,如主传动轴和船舵,都被人为拆除一空。
面对期待已久的航母,尽管初看有些失落,但大家迅速调整心态,投入到了对这艘战舰的深入考察中。他们仔细检查每一个细节,确保不遗漏任何重要信息。尽管第一印象不佳,团队依然保持着专业的态度,全力以赴地完成了全面的分析工作。这种严谨的精神体现了他们对任务的高度负责和对海军事业的坚定信念。通过系统的研究,他们逐渐揭开了这艘航母的真实面貌,为后续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分析数据显示,若对"瓦良格号"进行现代化升级,其服役年限可延长至半个世纪。这一发现令研究团队倍感振奋。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此前购入的两艘航空母舰已无法继续执行军事任务,目前仅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这一对比凸显了"瓦良格号"改造项目的重大意义,其潜在价值远超之前引进的航母。
然而,他们面临的问题相当棘手。当时,中国没有"瓦良格号"的设计图纸,在航母建造方面经验不足。此前进行的相关试验均未取得成功,这无疑增加了项目的难度。
最终,中央高层作出决策,决定购入"瓦良格号"的设计图纸。
"瓦良格号"抵达中国后,乌克兰方面主动表示愿意出售其设计图纸,并表示如有需要,还可以提供相关配件。然而,由于当时对"瓦良格号"的研究尚未完成,加上中船重工的资金状况并不宽裕,这一提议未能立即付诸实施。
"瓦良格号"的改造计划再次被列为当前的重点工作。这一决策意味着该项目将重新启动,成为现阶段的核心任务。相关团队已着手准备各项改造事宜,确保工程顺利推进。此次改造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升级,还包括整体结构的优化。项目组将严格按照既定方案执行,力求在预定时间内完成改造任务。随着工作的逐步展开,"瓦良格号"将迎来全新的面貌,为后续使用奠定坚实基础。
2002年9月,唐士源接到中船重工副主任牟安成的电话,立即动身前往北京,接受了一项紧急任务——随团前往乌克兰购买设计图纸。
此次行动的核心目标是获取“瓦良格号”的详细设计图纸,为后续采购工作做好准备。这是一项高度机密的行动,要求所有参与人员迅速完成任务并严格保守秘密。我们必须高效执行,确保信息不外泄。
数日后,牟安成与唐士源一行人乘机飞抵乌克兰首都基辅。
刚到乌克兰的第二天,唐士源一行人就从一个叫杨秋实的华人接待员那里获取了一条关键消息。
事实上,中国并非唯一对"瓦良格号"图纸感兴趣的买家。俄罗斯同样对该舰的设计资料表现出浓厚兴趣,然而由于与乌克兰方面在报价上未能达成一致,导致这笔交易暂时陷入僵局。双方在价格谈判上存在分歧,使得交易进程被迫中止。这种情况为其他潜在买家提供了机会,也让乌克兰方面有了更多时间来评估和权衡不同的出售方案。
唐士源从杨秋实那里得知,乌克兰方面更愿意将设计图纸出售给中国。只要双方都能展现出真诚的合作态度,这次交易应该不会遇到什么大麻烦。
9月16日,中方团队与马什公司CEO彼得彼斯杰进行了首次会晤。会议伊始,彼得明确表示:“我们是一家乌克兰外贸企业,主要职责是协调贵方与黑海造船厂之间的合作。请贵方提供具体需求清单,我们将负责与船厂进行对接。”
牟安成对于航母所需的具体设备缺乏详细了解,尽管他提前准备了1981项详细清单,但他并未立即展示。他建议道:“请先提供你们的物品列表,我们会从中筛选出必要的项目,整理完毕后将结果反馈给你们。”
彼得直截了当地说:“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工厂的图纸和资料清单早就找不到了。就算现在开始整理,也得花一个多月。所以,我们还是得先看看你们提供的清单,才能确认船厂有没有这些东西。”
目前的谈判进展并不顺利,双方陷入了互不相让的僵持状态。大家都希望对方先做出让步,满足己方的需求,但谁也不愿意率先妥协。这种相互推诿的局面使得谈判进程明显受阻,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
经过一番僵持,彼此都做出了让步,会谈才重新走上正轨。双方都意识到,只有放下各自坚持的立场,才能让对话继续推进。这种相互妥协的态度,为后续的协商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在谈判过程中,这种灵活性往往成为打破僵局的关键。
抵达目的地后的48小时,牟安成一行乘坐大巴前往黑海造船厂。船厂工人们热情接待了来自中国的考察团。几位资深员工关切地询问了"瓦良格号"的现状,得知中国计划对其进行二次改造后,他们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情。
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牟安成一行人首先查看了存放零部件的仓库和动力车间,随后被带到了八楼。这里有一个专门存放航母设计图纸和相关资料的仓库。仓库内,架子上堆满了各种资料,数量庞大,有些资料甚至连包装都还未拆开。
牟安成等人反复询问黑海造船厂厂长,厂长坚称所有相关文件都在厂里,包括未拆封的和从“瓦良格号”带回的资料,这些资料都安全存放,且从未向外界出售过任何一份。
2002年9月19日,在马什公司的协调下,双方针对此次交易的1981份文件和1484套备用零件及工具达成了合作协议。这些资料在获得批准后,被完整地带回了国内。
2005年4月26日清晨,“瓦良格号”被牵引至大连造船厂第一工场,正式启动全面升级改造工程。这标志着该舰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其改造工作在大连造船厂的专业环境下逐步展开。整个改造工程在严密的规划和准备下有序进行,为后续的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1年8月10日,"瓦良格号"首次驶离港口,标志着中国首艘航母进入测试阶段。经过一年的海上试验,该舰被重新命名为"辽宁舰",并正式编入中国海军服役。这一事件开启了中国海军的航母时代,标志着中国海军力量迈入新阶段。
从一开始,"瓦良格号"到后来的"辽宁舰",都是靠大家齐心协力才搞定的。根本不存在什么偷图纸或者在船舱里藏东西的事,也不是像徐增平说的那样,他一个人花200万美元买回来的。实际上,是中船重工那帮人费了好大劲,经过艰苦谈判,才拿到了这些图纸的合法权利。
"瓦良格号"的顺利改造得益于各方人员的共同努力。在肯定相关奖励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明确这次改造的真正贡献者。记住那些为此付出巨大努力的关键人物,是对他们工作最好的认可。